非遺文化產業中農村女性的智慧力量
2018-06-04
圖為貴州省冊亨縣中華布依族錦繡坊“繡娘”正在紡線。劉朝富攝
圖為“95後”姑娘肖揚回家鄉湖南隆回縣學習傳承灘頭木板年畫技藝。資料圖
6月9日是我國的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主題為“多彩非遺,美好生活”。由此想到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美麗羣體:近年來,農村女性在傳承多彩非遺,發展文化產業,創造美好生活,致富家庭,改變命運,提升素質地位和展現自信風采等等方面都表現不俗。
心靈手巧的農村女性一直是非遺文化的生活實踐者,她們在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指尖經濟”秀出“女子力”
在男耕女織的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分工中,紡織、刺繡、編織、剪花等非遺手工藝曾經是農村女性的必修課,在其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多以母女相傳而延續,因而也被譽為“母親的藝術”,今天,廣大的農村女性又將“母親的藝術”發展為一項項文化產業,用“指尖經濟”秀出“女子力”。
近日,由全國婦聯、陝西省政府主辦,陝西省婦聯、咸陽市政府承辦的“指尖上的絲綢之路——國際女性手工藝發展論壇”在咸陽舉行。會上,咸陽市婦聯發佈了一組調查數據:全市共有手織布、刺繡、剪紙、布藝、編織、面花、皮影、五穀畫、羽毛插畫、景泰藍工藝畫等手工藝品經濟合作組織(協會)45家;從事刺繡、布藝等手工藝製作的婦女達1.4萬餘人,年產量240多萬件,年人均收入3850元左右;從事編織的婦女2800多人,年產量25萬多件,年人均收入5100元;同時,湧現出一大批榮獲國際、國內大獎的婦女手工藝品大師,產品遠銷日本、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咸陽的數據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全國各地以女性為主要從業者的非遺手工藝產業異軍突起,在傳承非遺文化和脱貧致富中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5年前,貴州省安順市城郊玉碗井村普通婦女熊體英不會想到,平時在家放牛時打發時間的刺繡在5年後能夠被來自美國、荷蘭、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外國朋友當做藝術品而收藏。
如今,熊體英不僅是安順市西秀區熊體英青苗刺繡工藝加工廠負責人,還是貴州省民族刺繡工藝大師。從一名普通刺繡女孩到工藝大師,除了自身努力之外,熊體英把這一切歸功於貴州省對民族文化的重視以及“錦繡計劃”。
貴州省於2013年啓動了“錦繡計劃”,旨在促進貴州傳統民族手工業發展,弘揚少數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促進少數民族繡女在家就業,改善老人空巢、兒童留守的鄉村現狀。
據統計,自“錦繡計劃”實施以來,貴州省僅黔西南州就有繡娘13.14萬餘人,共有7萬餘名婦女從事特色手工產業,婦女特色手工產業產值達1億餘元,直接和間接帶動2.5萬餘名貧困人口實現脱貧增收。
手工藝歷來就是我國農村女性創業就業的熱點和優秀文化傳承的亮點,一大批富有鮮明特色的手工藝品彰顯了農村女性智慧美麗、勤勞樸實的品格。從足不出户到創造世界價值,農村女性用手藝、智慧創業就業,脱貧致富,賦予了非遺文化以新的傳承形式和時代精神。
“媽媽製造”發現女性潛力
女性在非遺文化產業領域中的作用和潛力巨大,如何發動、引導更多農村女性走進非遺文化傳承領域,模式可以是多樣的。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發起的“媽媽製造”公益項目是其中一種。
“2014年,我們在青海互助縣進行入户探訪,在一位土族老阿媽家看到一桌子繡品,鮮豔的顏色、精美的圖案將破舊的房屋映襯得熠熠生輝。老阿媽説,這些手工藝品是老阿媽為女兒準備的嫁妝,工藝複雜,繡了好幾年。因為費時費力又賣不了多少錢,年輕人不願意做,也不會做。”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孟曉駟坦言,這件事啓發了他們:部分古老的手工藝技術,一方面很難融入以時尚為主流的消費市場;另一方面不少非遺工藝技術因無人傳承而瀕臨失傳。
為此,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發起了“媽媽製造”公益項目,有效解決了留守婦女居家就業問題。項目逐漸拓展為以自然村為單位,建立“媽媽製造合作社”。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為每個合作社提供啓動資金和管理培訓,邀請知名設計師為產品設計融入時尚元素,使產品更具時代感、符合市場需求,並通過電商平台打通營銷渠道。
截至目前,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媽媽製造”公益項目已在雲南、青海、西藏等8省份建立了21個合作社,完成對扎染、蠟染、盤繡、剪紙等11種手工藝的記錄和傳承,累計帶動1萬餘人次的婦女居家就業。2018年,“媽媽製造”計劃建立20個媽媽製造合作社,覆蓋5省份5種手工藝,打造30款時尚手工產品,預計幫扶1萬人次婦女居家就業。
除了類似“媽媽製造”這樣的公益項目,還有一批人在自發地發展農村女性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承人。
綦濤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布的代表性傳承人,一直在研究怎樣讓面臨失傳的夏布得到更多人的欣賞與關注。除了創辦企業,她還在重慶榮昌聘請了近千名農村婦女作為基地織布技師,不僅解決了當地婦女的就業問題,還積極促進返鄉創業就業,改善留守兒童及老人的問題。
像綦濤這樣的非遺傳承人,正在各地點燃非遺文化產業的“星星之火”,在個體户、小微型企業、農村手工藝專業合作社的帶領下,更多農村婦女成為擁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成為非遺產業的從業者和非遺文化的傳承人。
“手作之美”讓世界傾聽女性的聲音
女性權益保障不是一個新的話題,一直以來,很多國家、地區都在努力着,為女性提供更多的平等就業機會,以及平等的經濟收入。但人們在重視改善女性物質生存條件的時候,往往忽視她們對社會存在感、價值感、認同感的訴求。
作為社會角色的重要一極,女性與男性一樣,更希望因個體的社會身份而獲得尊重。女性在非遺領域展現出的“手作之美”不僅為女性提供了就業條件、改善了經濟狀況,同時還讓她們從中獲得更多社會尊重,提升了她們在社會中的價值感。
熱娜古麗·素批是新疆哈密市五堡鎮人,國家級非遺哈密刺繡的第四代傳承人,6歲就開始跟隨母親學習刺繡,做花帽。“以前也有人賣花帽,一頂花帽賣二三十元,不像現在一頂手工的花帽要三百多元。”熱娜古麗説。每年寒暑假,熱娜古麗就跟着母親一起做花帽補貼家用。農忙時節,熱娜古麗和母親也是家裏的主要勞動力,每天只有忙完了農活後,熱娜古麗和母親才能利用閒暇時間做花帽。“那時從來沒想過刺繡也能改變生活。”
2013年,看到商機的熱娜古麗成立了阿依熱娜刺繡專業合作社,“當時就想着村裏很多女人都會刺繡,想着帶動周圍的婦女一起掙錢。”
2016年,巴黎高級定製時裝週開幕式上,設計師秦旭帶着自己獨特的服飾亮相,這件高級定製作品《花開了》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禮服整體仙氣十足,腰間的裝飾更是點睛之筆,而這正是熱娜古麗的哈密刺繡作品。“當時心裏既緊張又高興,沒想到我這個哈密的繡娘能登上這樣的舞台,向人們展示美麗的哈密刺繡。”熱娜古麗説。
伴隨着在知名時裝週的亮相,熱娜古麗越來越忙了,她接到了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的訂單。“雖然現在很忙,但是離我的夢想越來越近了。”熱娜古麗一直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到知名服裝學院進行學習進修。
熱娜古麗希望精湛的哈密刺繡工藝能被傳承下去,她更希望通過刺繡讓更多的人瞭解哈密、瞭解新疆。熱娜古麗説:“我想讓全世界都看到精美的哈密刺繡。”
不僅掙到了錢,刺繡還讓熱娜古麗找到了成就感和在社會中的價值感。
正如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喬曉光在《朝向鄉村女性的文化尊重——鄉村女性藝術研究初探》一文中所説:“非遺項目的普及在不斷提升着鄉村婦女的文化地位和藝術影響。”
目前已公佈的五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女性共有741位;而在日前剛公佈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中,以女性從業者為主的紡染織繡、服飾製作、剪紙、編織等傳統工藝超過了半數。女性在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中的地位正在被認可,非遺領域的“她時代”也將讓世界傾聽更多來自女性的聲音。(來源:農民日報)
標籤:
©本欄目文章內容及案例圖片均為愛無界或愛無界會員原創作品,版權歸廣州愛都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及會員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及引用,剽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