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相親——“媽寶男”折射出現在我國婚戀價值觀
2018-06-08
相親節目引發全民熱議的景象,幾乎要回溯到幾年前的《非誠勿擾》。當年“寧願在寶馬車裏哭,也不願在自行車上笑”的極端拜金婚戀觀,曾一度讓全社會咋舌。東方衞視上週六首播一檔新節目《中國式相親》,由於嘉賓言論所反映出的三觀過於奇葩,播出片段被網友截屏後在網絡上大量傳播,隨即把“中國式父母”的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這檔全新的相親節目一改過去男女嘉賓電視擇偶的互選模式,而是由徵婚者父母代勞,首期節目中五位男嘉賓退居二線,男方父母與女嘉賓直接對話,並全權決定婚配可能。對女方中意的父母以亮燈形式表達意願,女方獲得三組以上家庭青睞即進入女嘉賓反轉環節。其間,男嘉賓通過電話與父母溝通,並享有爆燈權;女方最終決定心儀家庭,牽手男嘉賓。
“男女嘉賓互不見面,由父母決定兒媳人選,怎麼看這節目都像是時代的退步。”對大多數觀眾來説,婚姻自由的社會法則通行多年,這種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老婚配方式重新擺上枱面的做法,似乎與時代相悖。真正讓部分觀眾感到“情緒炸裂”的主要在後面,首期節目中有部分男嘉賓的家長,在講述選擇兒媳標準時,大談“方便生養”“居家幹活”“照顧兒子”等條件,幾乎無視女性在家庭中應有的地位。還有一位家長在面對一位40歲離異女嘉賓時,搬出了類似於“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的言論,絲毫不顧及女方的面子。
家長已經如此,節目中男嘉賓的表現也令人無語,對於父母明顯帶有歧視意味的説辭,男嘉賓普遍表現得理所當然,而在闡述個人擇偶標準時,也把外貌、身材掛在嘴邊,並且不約而同地要求女方“能照顧自己”。“媽寶男”“巨嬰男”等稱號,很快被用來形容節目中男嘉賓的通病,並被不少觀眾調侃,男嘉賓是要“找媽”而並不是找妻子。
爭議由此而起,並迅速從一檔節目的播出效果,逐步演變成對我國現代社會婚戀價值觀的討論,網絡間隨處可見對“媽寶男”的痛斥,對家長陳腐婚戀觀的反對。有觀眾甚至將板子打到了節目組身上,認為節目的設定一開始就展示了極端男權的三觀,缺乏對現實的關照。對此,《中國式相親》的節目監製劉原並不同意,“節目組之所以敲定‘帶父母來相親’的創意,就是考慮到在婚戀環節中父母所佔據的重要地位。我們的初衷有兩個,一是促成良緣,二就是探討婚戀問題的代際溝通,用規則和相親場景的外殼,讓單身男女和他們的父母進行一次婚戀觀念和情感的碰撞。”
“父母坐在前台並不意味着父母‘包辦’,即使在國外,男女要結婚還是要帶給父母看的,獲得祝福或者認可。”劉原解釋道,節目中男嘉賓也擁有充分表達自己觀念的權利,爆燈權也可用來表明態度,父母並不是有些評論認為的“專權”。而對於節目中部分家長表達的擇偶觀,劉原表示可能也有誤解,“中國人似乎天生對婆婆和媳婦的關係特別敏感,目前觀眾只看到了第一期是男選女,類似‘找個幹活的媳婦’這樣如今已經不為年輕人認可的觀點,現實中也確實依然存在於很多長輩的觀念裏。”他認為,將持有這種觀點的家長呈現在節目中也無可厚非,因為一旦出現由此導致的牽手失敗,也許反而會促使家長反思。
據他透露,觀眾反應最激烈的趙浩然的母親,其實通過節目的錄製她發現了自己與兒子之間的情感隔膜,節目錄制後母子倆有了人生中第一次徹夜長談,也修復了親子關係。此外,節目中男選女的模式並非一成不變,第二期就將出現反轉,由女嘉賓坐進第二現場,變成“丈母孃選女婿”。“首期大家可能天然覺得婆婆會為難媳婦,那第二期丈母孃看女婿,會不會越看越歡喜呢?我們希望大家在這個過程中,會看到更多的現實問題。”劉原説。
專家觀點
客觀呈現之外還要做價值觀引導
節目中男嘉賓的親友對女嘉賓“能生養”和“會幹活”的要求,體現了一種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婚姻是為了傳宗接代,“生養”本身就是一種生殖文化,而“會幹活”則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秩序,這些都是腐舊得發黴的落後價值觀。至於對於女性價值隨着年齡增長而貶值的言論,在現代社會也普遍存在着,但存在並不一定是對的,它是將女性物化的表現,希望女性年輕漂亮,而不是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種落後的價值觀不應該得到強化。
至於“媽寶男”和“巨嬰男”,在現實社會中也確實存在。我國獨生子女生育政策實行很多年,家庭中所有的愛都給了一個孩子,很多時候是母親幫忙代勞所有事務,母親也特別樂於做各種安排。這種男性即便從生理上斷奶,在心理上也沒有實現“斷奶”,未來很難對家庭承擔相應的責任。
與之相反的是我國現代女性日趨獨立的趨勢。儘管獨生子女政策對男女平等,但我國傳統社會對男孩兒的偏好,更容易使男性出現這種問題。而社會本身又對男性的擔當有更高要求,當他們出現這種問題時,就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反感。
這種現象出現後,我們其實需要注意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走向,以及應當呈現怎樣的價值取向。作為一檔相親節目,所謂中立地呈現並不是真正的客觀,中立其實是帶有價值評判的,並且會對社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現代社會中獨立女性在婚姻面前已經有很大的阻力,而大眾媒體更應該意識到自己對社會的影響力,不是光呈現就夠了,過多地展示這種現象並無意義,應該做一些價值觀的引導。(來源:北京日報)
©本欄目文章內容及案例圖片均為愛無界或愛無界會員原創作品,版權歸廣州愛都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及會員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及引用,剽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