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生活期間,中英文化差距所帶給我的觸動
2018-03-11
如果你去英國只是做短期旅遊,除了感受到迥異的古老文化氣息之外,也許會感嘆日不落帝國今日經濟發展的緩慢。確實,就經濟發展而言,北京的繁華較之倫敦可謂毫不遜色。但如果你在英國住得久一點,你就會發現兩國在社會文明方面存在的差距。在留學英國的日子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在提醒着我這些差距的存在,讓我感觸頗多,也讓我開始反思我們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還有待完善與改進。
1、不敢高聲語
在英國讀書的時候,第一個讓我極其不適應的地方就是英國人説話的音量。中國人幾乎個個都是大嗓門,尤其是在公共場合,似乎必須大聲説話對方才能聽得到。國內的飯館裏、公交車上,隨處可見旁若無人大聲交談的國人,周圍的人也頗為習慣這種熱鬧的氛圍。所以,剛到英國時,我真的很不適應他們小聲説話的習慣。尤其是在室外,每每在校園裏見到同胞,我就會十分興奮,聲音也不知不覺就升了上去。此時,周圍人往往會向我投來異樣的眼光,起初我大惑不解,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那樣看我,後來才意識到原來是自己説話的聲音太大了。於是,自那以後,每次張口説話前,我都會在心裏提醒自己小點聲,再小聲點兒。天長日久,我也漸漸習慣了小聲説話。
在國外期間,我也不時遇到在公共場合大聲説話的中國人,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替他們慚愧。有一次週末,我在一個飯館吃飯。飯館不大,也就有大概十來張桌子,大部分人在埋頭吃飯,即便説話也是輕聲細語,只有兩位中國人在高談闊論,他們的説話聲在屋裏顯得格外刺耳。兩人聊得特別起勁,儼然一副他鄉遇故知的模樣,根本沒有看到別人異樣的目光。俗話説“入鄉隨俗”,如果在機場你還在高談闊論的話,到了英國你首先要做的是降低説話的分貝。
2、關愛殘疾人
英國人國民對殘疾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和關愛讓我深受觸動。有兩個場景時至今日仍深深定格在我的腦海中,每每想起我都不禁感嘆兩國在這方面的差距之大。
一天早上,我來到車站準備坐公交車去學校,只見迎面走來一位年輕的姑娘,手裏牽着一隻狗。這隻狗很高大,身上的毛黝黑髮亮,與一般的寵物狗有點不同。大狗看上去有點兇,我不由得後退了幾步,想離它遠一點。等女孩走近了,我才發覺她是盲人,那隻狗原來是隻導盲犬。女孩告訴周圍的人她要坐的公交車路線,等車來了,大家都熱心地提醒她車到了。在她的指揮下,導盲犬很麻利地上了車,女孩緊跟其後。上車後,她站在公交車前部抓住把杆,而那隻狗則乖乖地蹲坐在女孩身邊靠窗的地方。聽着公交車的報站,女孩在目的地下了車。導盲犬走在前面,與女孩配合得相當默契。而在國內,導盲犬的普及以及對盲人的關照似乎遠沒有到這種程度。
還有一次,我在車站等公交車,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大約六十多歲,正端坐在輪椅上。她的輪椅是電動的,只要按動按鈕就可以進退自如。我當時以為她不過是來車站接人的,但下面發生的一幕讓我驚訝不已。公交車緩緩進站了,等該下車的乘客下完後,司機從車上走了下來,先放下公家車上供殘疾人上車時的專用踏板,然後把老婦人推了上去。他把老婦人的輪椅安放在公交車前排留出的把杆之間,並扣上固定輪椅的帶子。等老婦人到了目的地,司機又親自過來把她推了下去。老婦人按動按鈕輕鬆自如地朝市中心駛去,估計是去買東西了。
上面兩個場景發生地非常自然,沒有人覺得大驚小怪。而對於來自中國的我來説,覺得這簡直不可思議。因為在北京我從來沒有見過類似的場景。與我在英國的所見相比,國內人們對殘疾人的尊重和關愛似乎遠遠不夠,政府也沒有為殘疾人士配備足夠的輔助設施。
3、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在英國,最讓中國人羨慕的大概要屬這裏的自然環境了:藍天、白雲、綠地以及PM2.5含量極低的新鮮空氣。而這一切都與政府以及每位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密不可分。在英國,大街上跑的大部分都是小排量的兩廂汽車。對很多英國人來説,汽車只是代步工具,而不是炫富的資本。此外,政府制定各種措施鼓勵人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單單是公交車票價就有數不清的各種優惠政策:有單日票,持該票當天可以無限次坐某路(或某公司的)車;有家庭票,夫妻兩個人或帶一到兩個孩子同乘;有周票,在一週內乘同一路車,一次購票,整週有效;還有月票、季票、年票、學生票等。這些優惠措施不僅針對本國人,外國人也享有同等的優待。火車票也有類似的政策,而且持有些公交月票還可以在本區內乘坐火車。還有很多人把私家車開到火車站坐火車上班。所以,儘管英國的街道不算太寬,卻很少發生堵車的情況,而且公交車司機技術嫺熟,通常會把車開得飛快。
在英國,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每位公民都極其自律。在這裏,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垃圾桶(有的城市一家有幾個垃圾桶),生活垃圾必須分類。如果出去遛狗,英國人總會拿上一個垃圾袋,即便是在四處無人的大草坪上,他們也會記得把狗的排泄物帶走。所以走在英國的草坪上,你不必擔心腳下會踩到污物。
英國的鄉村到處是花花草草,一望無際的大草坪和鬱鬱葱葱的樹木隨處可見。秋天時節,野外的果樹上掛滿了果實。英國人似乎只喜歡吃商店裏賣的水果,街道兩旁、山坡窪地種植的果樹上結的果子則無人問津。你常常可以看到熟透了的果子掉在地上,爛成泥,化成肥料。超市賣的水果大多很小,只有我們國內出售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大,多半是沒有施過化肥的有機水果。人們不喜歡買個兒大的水果,也迫使果農不會盲目使用膨大劑或化肥,這種做法也非常有利於環保。
英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之所以深入人心得益與他們的自律,也與他們對下一代的教育分不開。他們把工業革命時期廢棄的礦區修建成環境保護的教育基地。那些被煤煙燻黑的屋子和髒亂的礦區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人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每年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去參觀,志願者們穿上當時的衣服給參觀者講述當年環境污染的“盛況”。
4、老有所為,老有所養
在英國,待不了幾日你就會發現這個國家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因為隨處可以看到雖然年齡已經很大但仍在工作的老人。在英國,女人的退休年齡是60歲,男人是65歲,但近些年來政府越來越多地鼓勵人們延遲退休,對年齡已不做刻意規定。老年人也樂得出來工作,或者做志願者。我去參觀莎士比亞故居時,發現從售票員到講解員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老人們有份工作做,心情就會不錯。有一次,我在一個商店門前和大家一起避雨,看到兩位穿着超市制服的老婦人在高興地唱歌,她們雖然白髮蒼蒼卻精神抖擻、活力四射。我被她們對生活的熱情感染,也情不自禁跟着唱了起來。
養老在中國是件令人頭疼的大事,而在英國似乎簡單了許多。政府出資在每個社區建立社區養老院,老年人繳納一定費用後就可以住在離家不遠的老年公寓中,並且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照顧生活起居。我所在的住宿家庭裏,房東夫婦都已經六十多歲了,沒有精力照顧女主人年邁的母親。於是他們就決定把母親的房子賣掉,送她到該社區的養老公寓。這樣一來,母親得以照顧,而且因為離得很近,他們可以時常去探望。
那些居家養老、生活只能半自理的老人也可以選擇讓工作人員上門服務,相當於國內的小時工。這種工作人員有可能是政府僱員,也可能是志願者,所提供的是無償或低償服務。如果老人跟自己的孩子一起居住,在孩子外出度假期間,老人也可以被送到專門設立的短期護理機構——暫託處。總之,完善的養老機制使得英國的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少了很多後顧之憂。(來源:微信號新東方英語)
標籤:
©本欄目文章內容及案例圖片均為愛無界或愛無界會員原創作品,版權歸廣州愛都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及會員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及引用,剽竊必究!